各教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扎实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组织工作,学校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务处主办;各教学院(部)、宣传部、团委、科研处、研究生处、计财处、党政办(校友办)协办。
二、赛道与组别
大赛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高教主赛道(不含国际参赛项目)分为本科生创意组、创业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产业命题赛道分为产教协同创新组、区域特色产业组。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学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大赛面向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学生。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六)各教学院须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各赛道、项目类型及参赛要求参照《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见附件1)各赛道方案。2025年国赛、省赛通知若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四、赛程安排
(一)团队组建与报名(4月中旬-5月中旬):所有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报名。各教学院应积极发动本科生和毕业5年内的校友参赛。报名时间根据系统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二)教学院初评(5月底):请各教学院依据国赛评审规则(见附件2),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组织评审,严格把控质量,对所有参赛项目(见附件3)进行全面审核,择优推荐至校赛,原则上按各教学院报名总数的20%进行排序推荐。
参赛学生人数及项目数(见附件4):各教学院参加大赛的学生人数应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0%,网上申报大赛的项目数应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7%(即每100名学生应推荐7项)。
(三)学校评审(6月上旬):学校将组织专家对教学院推荐项目进行评审,依据各教学院推荐排序,评选出校级金奖、银奖、铜奖共60项。奖项设置及数量将根据参赛队伍数量和质量作适当调整。大赛设优秀工作个人奖若干。
(四)省赛推荐(6月下旬):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分配的名额,从校级金奖、银奖项目中遴选团队,分组进行项目路演答辩,择优推荐项目参加省赛。
五、工作要求
(一)宣传发动。请各教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二)精心组织。请各教学院精心组织培育优秀项目参赛,保证参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做好项目初评及推荐工作。
(三)提供支持。请各教学院及相关单位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对项目给予经费、资源、场所、仪器设备、产学研对接等保障。
六、联系方式
(一)联系方式:张博、吴琪,联系电话:0714-6356218
(二)大赛相关资料、培训、通知等将在校赛QQ群发布。QQ:1038636066
附件:
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3: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汇总表
4: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指标分配表
5:商业或项目计划书提纲
6:各类商业(项目)计划书撰写注意事项
7:如何做好商业计划书和路演
教务处
2025年4月14日